1、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2、永远的”至圣先师”孔子 3、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4、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5、不是“醇儒”的荀子 6、“大一统”的设计者董仲舒 7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8、“致良知”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9、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10、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
有几个原因:
1.受制于绘画技巧,早期中国绘画是没有***技法的,所以人物的形象表现是比较差的,明清时代引入西方绘画技法后明显有改善。
下图可以对比唐代和清代的画像。
2.作者也没见过***,因为没有照片,见过皇帝的人很少。类似明代《三才图绘》那样一个作者从秦始皇一路画下来几百个人物,实际一个也没见过,作者的想象力一般只能是一样的脸,换衣服帽子胡子。
3.人物画的形式化,比如古代每个朝代的仕女图有一个固定套路,唐代全部胖,宋明全部瘦加单眼皮,这类的画很多不是画特定的人,而是画一类型的人,表达特定的意境,所以也就不追求差异化了。
因为在画像上是按照比例绘画的,所以看起来差不多的大小,这有一个最美的比例,如我们看到的石膏像。所以虽然人长的不一样比例也不同,但是我们画出来是按照同一个比例画的,不过就是各个器官的不同。所以有一种差不多的样子,
我不太理解您问的是什么意思,我只能按我的理解回答。勿怪。
古代画像都差不多,我想应该和我国古代的绘画方法有关系,西方才主要重视素描写实。
再说了,那个时候要不就是给帝王画,要不就是给达官贵人画,那画师敢直接画吗?比如说他长得难看,你就按着那样画,领导看了肯定不满意,画的时候肯定也是加个滤镜、磨个皮儿,大个眼儿什么的。都加个滤镜,都磨个皮儿,都大个眼儿,是不是可能就有点类似的感觉。
还有就是后期写的书籍,需要配图的时候,很多历史人物他都没见过,随便就那么一画。出自一个人,一个画室的手。就算绞尽脑汁出尽灵感想各种各样的人的模样,画出来肯定也有点雷同感。比如说王圻和王思义父子再弄那个三才图会时,配那么多图,那上面的人他都没见过,按自己想象的话,画出来肯定会有批量生产的感觉。
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,喜欢点赞关注哦。
审美观不同,画家与***属于不同时代的神交,写实程度十有八九不可信。后世画师在作画是只能依赖于文字记录。而古文简练的记录很难对于人的面部特征有什么具体的形容,拍照还要大眼,瘦脸,画师也是如此,当时留一把好胡子才是一个合格的小鲜肉,画师就是现代的美图秀秀,你没有胡子,我也要给你加上去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scbw.com/post/287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