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课:古风·慈母行——写给每个感恩的人
又到母亲节,天涯忆至亲。
亭亭故乡树,初夏展绿茵。
低矮三间房,静静立清晨。
中有八仙桌,曾聚一家人。
上有老奶奶,年龄过九旬。
下有四儿女,年少懵懂心。
虽有父亲在,常年往外奔。
唯有慈祥母,从早忙到昏。
家中三顿饭,无钱卖煤碳。
写得最好的,好像不是名人!
读傅庚生先生的《中国文学欣赏举隅》发现里面有一首写母亲的诗,作者不是名人,读着极为难过,甚至有断肠之感,今录如下,与人共叹。
《卖子叹》
家贫有子贫亦娇,骨肉恩重那能抛?饥寒生死不相保,割肠卖儿为奴曹。
此时一别何日见?遍抚儿身舔儿面。有命丰年来赎儿,无命九泉抱长怨。
嘱儿且莫忧爷娘,忧思成病谁汝将?抱头顿足哭声绝,悲风飒飒天茫茫。
这首诗根本不需要注释,更不需要翻译,全篇没有任何技巧和修辞,完全是描写和叙述,偏偏直指人心,让人胸中发闷,心中发堵,悲痛万分。
尤其是“遍抚儿身舔儿面”一句,一读一断肠,何况当时的那位母亲呢,要如何绝望才能卖儿卖女,要如何悲痛才能遍抚儿身,此时一去,再无相见之期。一个“有命”接一个“无命”,便是天底下的母爱了吧?
以前上网,也看到一首诗,甚为清浅,也极为动人。全诗早已记不清了,只记得中间那一联
慈母年来牙可好?痴儿夜半被犹单。
写母亲的作品有很多,题材不一,各有千秋。最著名的是闻一多先生的《七子之歌》,孟郊的《游子吟》,***的《祭母文》。都是,歌颂、怀念伟大母亲的经典。
这三篇文章,出发点不同,作者所处环境,对母亲的感念自然不同。文笔、意境、内容上,都不可互比。
闻一多的《七子之歌》,因澳门回归,而被大众所具体了解。
***的《祭母文》,是四言诗,文章饱含深情,字里行间,无不充满了浓浓的怀念感恩之心。因,作品没有发表,不像沁园春雪等被众人所知。
传唱度最高的是,孟郊的《游子吟》,朗朗上口,凡读过书的人,基本上都会吟诵一句: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scbw.com/post/287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