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是他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,不是七个。
目的为了掌控天下,因为皇帝都成了他的女婿,世上哪有女婿不听老丈人的啊,曹操要说的话、发布的政令就通过皇帝的口说出来,而皇帝说的话天下有谁敢不听、不遵,又明里的反对哪,曹操本就不想称帝,现在把这个儿皇帝给供着养着,连皇帝都要听他的,这情况跟做皇帝的有什么区别吗,天下人明知是曹操的所为也拿曹操没有办法的,因为反对曹操就是反对天子的,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,挟天子以令诸侯,哈哈哈。
曹操七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?难道因为曹操知道自己长得“惊悚”,怕女儿嫁不出去,逼着汉献帝包圆了?当然不是。其实曹***儿不错的,特别是当了皇后的曹节,在曹丕篡位时,还硬怼了曹丕,维护自己的丈夫刘协。后来,又陪伴着成了山阳公的刘协,在封地生活,直到去世,还是很有情有义的。曹丕虽然篡位了,但是对汉献帝没有下狠手,还给了他几乎仅次皇帝的待遇,除了没权力,刘协不用称臣,不用跪拜,祖宗该怎么祭祀还怎么祭祀。这里固然有政治上的原因,应该也有看在曹节份上的因素吧。
另外,曹操不是七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。古代政治里,婚姻是巩固权力,安抚人心里重要手段和资本。曹***儿再多,也不能对汉献帝那么豪气呀,一下子七个?好歹给部下们留点。所以,有史记载六个女儿中,清河公主的驸马就是大明鼎鼎的夏侯楙,安阳公主嫁给了曹魏重臣荀彧的儿子荀恽,金乡公主嫁给了何进之孙何晏。还有一个临汾公主,父母不详,夫君不详,疑似曹操的女儿。所以,嫁给汉献帝的是曹节,曹宪,曹华三个女儿。伏皇后被弑,曹操就逼迫汉献帝立曹节为后《后汉书.皇后纪第十卷下》。曹宪和曹节只记载了成为汉献帝的妃嫔,后来事迹不详。
那么,曹操为什么一下让三个女儿(一个皇后,两个妃嫔)都嫁给汉献帝呢?前文说了古代的婚姻是政治婚姻,特别是对曹操这时来说,更加重要,而且有特殊的意义。曹操当时是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所以把汉献帝给“供”了起来。但是,曹操长年带兵打仗,即使休战期间,也是一会跑邺城,一会跑孟津,待在朝廷时间就不固定了。而皇帝终归是皇帝,万一汉献帝或者身边的人暗中联系,在朝廷中来个反转,那曹操回去就危险了。事实上,这样的事发生过不少。只是,朝廷毕竟有荀彧等人调和把控,但是皇宫里密谋的事,就不容易掌握了。
特别是董承的“衣带诏”***,密谋除掉曹操,结果事泄被杀,连怀孕董贵人都受到牵连也被诛杀,可见曹操对宫中密谋很敏感。随后,伏皇后也因为董贵人的死感到恐惧,秘密联系父亲伏完,图谋除掉曹操。结果,伏完不敢动手。过了没几年,事情泄露了,于是伏皇后被废,然后被曹操派人囚禁最后幽闭而死。这就不难理解,曹操要在汉献帝身边,放上三颗棋子了。女儿就算“女大不中里”,总不会害父亲吧。万一曹节曹皇后不顾老爹偏袒汉献帝,那么还有两颗棋子(曹宪和曹华)看守着宫里呢。所以,哪怕还有密谋曹操之事,曹***儿至少能在宫里送信给曹操,这也可能成为曹操扭转乾坤关键。
第一,汉献帝名义上是皇帝,把女儿嫁给他是她们的福分,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,另一方面起到监视汉献帝的目的,还可以迷惑天下百姓,最后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失败了,可以为曹家留下一点血脉。(一家之言,喷子勿喷)。
根据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史料,可考证曹***儿只有6个,哪来的7个?
(排名不分先后)
从图中可以看出,曹操将3个女儿讲给了汉献帝刘协,主要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,然而刘协虽是傀儡皇帝,但也算是有血性,这三个女儿嫁过去之后并没有得到刘协的信任,刘协将她们看着是曹操掌握自己的工具。
曹节剧照
曹操作为一代枭雄,人生格言就是“宁肯我负天下人,休叫天下人负我。”确实,这句话也包括了自己的女儿,因为曹操为了自己连续将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,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多见,公元213年,曹操一下子向汉献帝送去三个女儿(曹宪、曹节、曹华),当时的曹华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。
曹操剧照
要知道当时汉献帝已经有个皇后了,那就是伏皇后,已经陪伴汉献帝24年,然而最后却被曹操诛杀。曹操依然这样不惜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,为的就是成全自己。
首先:曹操认为女儿能嫁给皇帝,那也是无上的荣耀,哪怕汉献帝是个傀儡皇帝,但毕竟是汉室正统,嫁给了汉献帝也算是光宗耀祖了。
其次: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,为的就是能够稳固自己的实力,如今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,自己也算是汉献帝的老丈人,再者自己的女儿坐镇后宫,总比别人要放心不少,同时还可以监视汉献帝的一举一动,岂不是一举两得?
史书有载的曹***儿为六个,但不排除还有其他女儿史书失载的情况。汉献帝伏皇后密信***事发后,曹操杀了伏皇后及其二皇子。随后把三个女儿送入宫中,不久逼迫汉献帝立中女曹节为皇后。所以曹操嫁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,而不是七个。为什么要嫁三个女儿给汉献帝?我认为三个原因:
一、加强对汉献帝的控制。不管是"衣带诏"***,还是伏完"密信"***,都与后妃外戚有关,虽然都失败了,但曹操不敢掉以轻心,把后妃换成自己的女儿很好的解决了问题。
二、曹操***皇后及皇子虽然事出有因,但还是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。曹操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,也想抚慰一下他。
三、汉献帝的资质是很好,但是汉朝衰亡的责任不在于他,从一定的角度看,曹操其实既赞赏又同情他,同时又想保护他,后来曹节在保护汉献帝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汉献帝亡国后,正是因为曹节姐妹的陪伴,汉献帝的晚年是不幸中之万幸。
曹操是个有高度有气魄的政治家,他的做法充满了英雄的悲悯之心。
之前牛娃看《李卫当官》的时候,看到李卫在山阳知县任上,因为爱民如子,然后走的时候百姓依依不舍,送了他一把万民伞。很快,他回京后,就被提拔为杭州知府了。我当时就好奇,知县表现好,是不是往上一级,就是知府呢?
答案是:不是。在清朝,知县只是从七品,而知府从四品,他们中间整整隔了差五个等级。
任何一个朝代,要像管理好国家,都必须从上到下建立一套层级严明、环环相扣的管理制度。清朝也不例外。他把全国分为18个省,省下面是道,道下面是府,府下面是州,州下面是县。所以,总结起来,就是中央-省-道-府-州-县六级管理体制。
这其中,府的一把手叫知府,正四品。县的一把手叫知县,从七品。
一个知县要想爬到知府,按正常情况,至少得15年。担任知县三年,表现优秀,考察结果优,可提拔为从六品的州同。以此类推,知县-州同-通判-知州-同知-知府,按照坐火箭的速度,到点就提,也得最少15年。所以电视剧李卫的经历,不具备太大实际可行性。
▲李卫剧照
知道了这一点,我们就能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知府都年龄那么大。毕竟,官场提拔,需要多岗位锻炼和阅历。
这种思路,一直延续至今。
因此,在中国,像克林顿那样不到50岁就当总统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我们最年轻的中央委员胡爷爷,当时也快50岁了。这还是小平同志大刀阔斧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结果。
是可以直接升任的,但是困难重重。
清朝知县每三年评估一回,也就是进行相应的考核,相当于现代的绩效考核,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。知县的级别虽低,但很多方法能获得升迁。
如果上升京官,可以就任都察院都事、六部主事、銮仪卫经历、太常寺博士、都察院经历、通政司经历、大理寺左右评事、中书科中书、兵马司正指挥。
如果晋升为地方官员,也有外省通判、盐运司运副、京府通判、府同知、京县知县、直知州、隶州知州、知府。这里就提到了知府。
对于知县来说,可以直接晋升为知府,那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知府是清朝的中层官员,四品大员,升迁后,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去磨砺。
清行政区是省府州县为级别的,知县与知府,这属于上下级关系。一个知县升任到知府,这是理所当然的事。然而,在实际中,这是很难的,受多种因素影响。
虽然国家用相同的标准评估知县,可在不同的辖区,对评估和仕途发展的结果,有较大的影响。清朝将地方州县划为“冲、难、疲、繁”四种情况。评价的字数越多,治理难度越大,委派任命的地方官员就更优秀。如果得到四字评价,当地办事处被称为“最要缺”; 三个字的评价,是“要缺”; 这个词的评价,是“中缺”; 一字或无字,那就是“简缺”。
“要缺”或“最要缺”的知县职位,常常是地方督抚从同级“简缺”知县中选***。如果不是平级调动,对于“要缺”或“最要缺”的知县,地方督抚还要上报朝廷。
换句话说,对于“简缺”的知县来说,即便政绩考核合格,也不一定会直接升任知府,可能会调到“要缺”继续担任知县,同级调动。如果是在“要缺”或“最要缺”磨砺过的知县,直接选拔几率更大一些。
所以,在这种情况下,并不是每一个绩效考核优秀的县官,都可直接晋升为知府。有可能会被调移到其他县继续体验磨砺。
说到清朝知县是否可以直接提拔成知府,我可以明确的告知答案,不可以,毕竟知县是清朝基层官职,正七品,距离清朝中层官员正四品知府级别上差的不是一级两级,当然,也有特例,破格提升的情况出现,下文中我们来仔细分析个中缘由!
一,清朝知县简介以及知县与知府的差距
1.在清朝,知县作为朝廷最基层最贴近民生的官职,设置为正七品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”七品芝麻官“,因此知县其实就是最低一级行政的区划,知县管理一县的军政事宜,既有”上马管军,下马官民“,由于知县直接面对民众,审理诉讼,办理案件,因而清正廉明的知县会被群众呼为”青天大老爷“。
2.在清朝,地方官每三年考核一次,而知县这个职位距离知府相差好几级,我们来推算,即便是某知县在基层政务合格,深的民心,也必须一级级上考,而且更多的是,某知县平级调动到其他县继续任职历练,因此,作为地方官主官知县,想要擢升为知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办到,有很多知县,在知县任上做了很多年,调来调去也未曾提拔的也大有人在。
3.由于知府在清朝官制中属于中层地方官员,打个比方,如果知县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基层县一级单位的话,知府,就属于我们现在市一级单位,一府所辖几个甚至十几个县,因此,知府的任用考核甚为严谨,他们要考虑其是否科举出身,有没有六部堂官督府举荐等等。
二,从上面几条可以看到,作为最基层的知县想要直升知府是非常非常的难,当然还是有特例,我们看看有哪些直升的特例呢?
要知道,知县直升知府属于破格提升,正常的知县想要混成知府,没有十多年磨练是出不来的,当然有特例,对朝廷有特殊贡献或者自身能力突出的官员是可以破格提升的,我们举两个事例:
1.晚清名臣左宗棠,左宗棠举人出身,因为多次参加会试不中,又不愿屈就当一个笔帖式或书记官,所以不愿出仕,直到太平军进攻湖南,左宗棠才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辅佐。咸丰三年,左宗棠因防御湖南有功,才被提拔为知县,并加同知衔。随着张亮基的调离,左宗棠便辞职回家,是金子总会发亮的,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,清朝***大佬曾国藩得知左宗棠的能力惊人,特意写信请左宗棠出山,并且直接向皇帝举荐任左宗棠为知府,虽然事后左宗棠婉拒,但是只要左宗棠同意,知府之位是跑不掉的。
2.清朝孙诏成,甘肃省武威人,于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,最初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,雍正继位后,孙诏成被任命为知县,主官一县事务,事有凑巧,孙诏成刚到县令任上不久,便碰上了雍正皇帝去盛京老家的清东陵祭拜先祖,雍正身边的太监们好不容有次出宫机会难免会狐***虎威敲诈勒索一下地方官员,这个在当时也是再正常不过,没想到偏偏碰上的就是耿脾气的孙诏成,面对勒索坚决不给,太监们便好好羞辱了孙诏成一番,忍无可忍的孙诏成彻底恼怒了,喊来衙役***的打了太监们一顿,此事可不是小事,雍正皇帝身边的太监都敢打,等待孙诏成可没什么好果子,没想到雍正帝亲自召见了孙诏成,并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,孙诏成非但没受到任何处罚,反而还官升***成了正四品宁波知府。
总结语:一般而言,知县直升知府是非常难得,毕竟知府是清朝中层主官,任用条件苛刻,没有相当能力很难擢升,况且知县距离知府不仅仅差一个字,而是差很多级,但是还是有特例,就像我上文举例一样,只要有能力,或者说敢于谏言,遇到开明的君王,破格提升,破格录用,也是很正常的。我是唯恋无名,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!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scbw.com/post/274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