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借修缮盗墓,或者说”乾隆盗木”,借修葺明十三陵之机“拆大换小”,盗走金丝楠木、墓砖等一应建材,这却是真的。不过没用于自己裕陵之上,为什么不象民间传说那样用于自已寿陵之中,且听我说。
一,乾隆盗木的动机
金丝楠木材质细实、长蕴香气且耐腐蚀、防蛀,是古代最优质的木材,楠木主产在四川、云贵等省,因为生在深山老林中,***伐和运输都极为困难,***伐中工人被树木压伤压死,殊为不少,素有“入山一千,出山五百”的说法。而且, 一棵楠木从***伐地运至北京,经人抬、马驮、水运,一般都要耗时3、5年左右,颇费时日。而且,上好粗壮的金丝楠木都是价值连城之物,到清朝时,也已被伐所剩不多了,如果派人进山现伐,所花的工期又太长了。所以,金丝楠木的名贵适用和伐运难得是导致”乾隆盗木”的动机。
二,盗木的过程
明十三陵,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,永乐七年(1409年)五月,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、钦天监阴阳训术曾从政、钦天监阴阳人刘玉渊、江西的风水***廖均卿等六人,前往北京郊区卜选陵地。选了好几块地,最后,当时,卜选之人上奏并附《朝献山图表》一道。表称天寿山“玉烛清明,并三辰而永耀;金符浩荡,亘万古以长存;国祚无疆,邦家有庆”。被朱棣看中,当即拍板钦定为皇室陵区。自此后二百多年,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,另外还有7座妃子墓、1座太监(王承恩)墓。
十三陵在规制上依造南京孝陵。皇陵依次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、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、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、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、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、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、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、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、明穆宗朱载垕的昭陵、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、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、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、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。乾隆皇帝实际上看中是,长陵、永陵、定陵中的高至几丈、合抱盈米,金丝楠木的大柱。
到了康熙朝、雍正朝,清庭基本上已由征服汉民之举转向冶国安邦之策了。满族统治中国,也成既定事实。但安邦重在抚汉,在官制任用上,督抚层级多有***、汉旗人,而少任用满八旗人,在以汉制汉的过程中,清庭是聪明清醒,且是敢于冒险的。到乾隆朝,乾隆朝修葺明十三陵,主要目的,还是实行安抚前明遗臣、天下汉民的安邦之策,说乾隆专为盗木而修的观点,是有点过份了。
乾隆五十年(1785年)。乾隆巡视明陵,做修葺前的评估,巡视中,看中了陵内建筑物上的楠木,考虑顺手牵羊,倒是真的。 由于长陵不便拆改,方弃“拆大改小”只行修葺。又因为永陵是仿制长陵规制建造,雄伟幽深。便首选永陵拆改修缮。包括永陵在内,门、殿的形制全部被缩小。再后,定陵也遭到同样的“修葺”。其他皇陵基本以修葺为主,少有偷梁换柱。
这里要指出的是,崇祯帝的思陵是个例外,因由田妃陵改成的明末帝朱由检的思陵,当时草草入葬,规制过小,修葺时,不仅没有拆大改小,反而以帝王之制,扩大了陵寢的规模。以示”***尊明”。可见坊间所传,专为盗木而怙名修葺也是不客观的。毕竟乾隆帝有更重要的抚民安邦皆为冶国的大事去做,岂如升斗小民般,专事摸金盗墓之举。当然,顺手牵羊,那个只能算临时起意,不算专借修缮之名行盗木之实了,嘿嘿……。
古代帝王陵墓,里面的宝藏始终是盗墓贼潜心研究,津津乐道的话题。那么,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皇帝,身为九五之尊,也干出了掘墓盗坟的事,你听说过吗?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,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乾隆皇帝。
乾隆在修建自己陵墓的时候,不但在选址上根据风水大费心思,而且,对于自己墓室的装饰,也是费尽心机。当他听说十三陵中的永陵中有不少名贵的木材和石材的时候,不顾皇室颜面,撬开了永陵。
永陵中有大量名贵的金丝楠木,各种奇珍异石,建造的景观十分精美,乾隆看到这些艺术瑰宝之后,十分开心,照单全收,用在了自己的陵墓建设上。明世宗的一番心血,就这样被转移到了乾隆的裕陵中去。
虽然许多大臣都上奏,劝谏乾隆不要做这种有失颜面的事,但乾隆根本听不进去,金丝楠木,何等名贵,乾隆怎能不动心。其实,在此之前,清朝的多位皇帝在建造陵墓时就曾拆过明朝建筑,比如顺治皇帝墓中有许多旧的木材,这便是从一些明代建筑上拆下来的。虽然乾隆三十五年重新修葺十三陵,但里面的东西却早变样了!
谢友邀。
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,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”乾隆是清朝的皇帝,为什么说乾隆盗墓,但我认为“盗墓”二字用在这里并不恰当......
乾隆原名叫做清高完爱新觉罗.弘历。雍正第四子。登基时年号“乾隆”,就是“天道昌隆”的意思。乾隆在位足足长达六十年,纵观中国古代,乾隆是中国皇帝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、年寿最高的一位皇帝。
乾隆执掌着清朝最高权力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之久。有功有过,好坏参半。其中在他六十多年的统治生涯中,比较著名的有:
一、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。在政治上:乾隆知道和卓叛乱后,立刻就将新疆的世袭制度给废除了。废除后,新疆的世袭制度下的达官贵人成了清朝廷的官员,做为清朝统治者,对新疆的掌控大大增强了。在军事上:乾隆设立了很多军营,来镇守地方。防止再次发生像大小和卓的叛乱。军府制就是从这样一种情况下慢慢形成的。发生这次叛乱后,乾隆也放宽了税收政策,开通了西方与境外的路线。中国的土特产品有了输出的管道。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速。可以说,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。
二、六次下江南。在政治上:在清兵入关后,南方群众对清兵的顽强抵抗。这种抵抗一方面是明朝遗族不甘覆灭的抵抗,一方面是平民对剃发易服的抵抗。造成了清兵“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”的血腥报复行为。乾隆六次下江南,也大大缓和了江南与清朝的对立仇恨情绪。在亲情上:野史说乾隆其实是淅江海宁陈世倌之子。这个说法仅仅是野史记载。在这里大家权当做一个故事来听吧。乾隆六下江南,四次到海宁。而且海宁陈家在清朝做官的最多。是野史所持的依据之一。在民生上:乾隆六次下江南,不仅单单的看做是劳民伤财。同时也给江南小吃的发展也起了重大推进作用。
三、修建了圆明园。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,宏大的地域规模,丰富的文化收藏,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。有着“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”、“理想与艺术的典范”的美誉。这所集清朝150年的创建和经营。耗费了无数的财富储备的***宫苑,最后因八国联军、盗贼、变成了一堆废墟与瓦砾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scbw.com/post/26773.html